
“每天不到三十塊,包吃包住全國轉,永久有效能繼承”——當新鄉市衛濱區御龍灣溫泉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拋出這樣的康養誘餌時,全國數萬名中老年人趨之若鶩。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發展八萬余會員,吸納資金約三億元。在“健康中國”戰略深入推進、康養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這種看似普惠的旅居康養模式,實則可能是一個精心包裝的非法集資騙局,正悄然吞噬著普通民眾的養老錢。一、“天上掉餡餅”的康養套餐,違背常識的價格迷局
御龍灣對外宣稱的核心套餐極具誘惑力:一次性繳納3700元,即可獲得130天的全國旅居康養服務,折算下來每天僅28.5元。服務內容涵蓋雙人標準間住宿,以及早中晚各六個菜的葷素搭配餐飲。更令人心動的是,這些服務天數可累計、永久不過期,還支持繼承與轉讓,全國八十多個基地可隨意換住。若升級至高端門店,每天額外支付30至35元,便能享受28道菜的豪華餐食,其中不乏海鮮,主食10余種,搭配多種營養粥和四種應季水果。
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能算出這筆“虧本買賣”:在當下的物價水平中,即便是偏遠地區的小旅館,單床位日租金也遠超30元,再加上一日三餐的成本、水電能耗、人工服務等費用,28.5元的日收費連成本零頭都不夠。御龍灣所謂的“活動價格”,本質上是用遠超市場規律的利益誘惑,打破民眾對服務價值的理性認知,為后續的資金吸納鋪路。這種“低價引流”的套路,與以往非法集資案件中的“高回報承諾”如出一轍。
二、政策紅線清晰可見,三重特征坐實非法集資嫌疑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康養產業規范發展,先后出臺多項政策劃定監管紅線。2025年9月吉林省發布的《養老機構預收費監管辦法(試行)》明確規定,養老機構服務費最長預收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押金不得超過月床位費的六倍,會員費額度不得超過平均月收費標準的六倍。而御龍灣一次性收取覆蓋130天的費用,還承諾“永久有效”,顯然直接違反了預收費周期的剛性規定。
對照國務院《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御龍灣模式完全契合“非法性、利誘性、社會性”三大非法集資特征。從社會性來看,其通過“全國旅居”概念無差別吸納會員,八萬余名參與者涵蓋社會各個群體,屬于典型的向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從利誘性來看,遠低于成本的服務價格、“上市贈原始股”的額外承諾,構成了明確的利益回報暗示,利用民眾的貪利心理誘導投入;從非法性來看,御龍灣作為一家酒店管理公司,并未取得金融監管部門的資金吸納許可,卻以會員費名義開展大規模資金募集活動,屬于典型的“無照經營金融業務”。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合同中“權益可繼承、可轉讓”的條款,刻意將服務權益金融化,使會員費具備了“類理財產品”的屬性,進一步強化了利誘效果,也加劇了非法集資的認定風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2025年10月發布的《關于促進養老理財業務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嚴防以養老名義開展非法集資”,御龍灣的操作顯然觸碰了監管的高壓紅線。
三、“拆東墻補西墻”的龐氏本質,資金鏈斷裂只是時間問題
從商業邏輯來看,御龍灣的模式根本不具備可持續性,其本質是一個依靠新資金流入維持運轉的龐氏騙局。該公司的收入來源僅有會員費和升級費,而支出卻包括全國80多個基地的住宿成本、餐飲開支、人力費用、場地維護等剛性成本。按8萬會員計算,其需承擔的服務債務總計達1040萬天,且這筆債務是“永久有效”的,隨著時間推移會不斷累積。
在收入與成本嚴重倒掛的情況下,御龍灣的運營核心并非提供康養服務,而是維持“資金池”的流動。新會員繳納的3700元,一部分用于支付老會員的服務成本,另一部分則用于公司運營和市場擴張,形成“以新補舊”的惡性循環。這種模式的致命弱點在于,一旦新會員增長放緩,資金流入不足以覆蓋支出,資金鏈就會立即斷裂。目前8萬會員的規模已形成巨大的資金缺口,當“接盤俠”不足以支撐龐大的服務債務時,數萬會員的“康養夢”將瞬間破碎,預繳的費用也將血本無歸。
更令人擔憂的是,其宣稱的“全國80多個基地”真實性存疑。經調查,其小程序備案號在工信部官網無法查詢,所謂的基地分布也缺乏公開的合作證明。若實際基地數量、服務質量與宣傳不符,還將構成合同欺詐。此前多地發生的同類案件中,涉案企業往往通過偽造基地信息、夸大服務能力吸引投資,最終在資金鏈斷裂后卷款跑路。
四、監管需精準亮劍,民眾要筑牢理性防線
當前我國六十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康養服務需求正處于爆發期。巨大的市場空間下,難免有不法分子借機斂財,御龍灣模式并非個例,其暴露的是康養行業預付費監管的薄弱環節。監管部門應迅速行動,形成多部門聯動機制:市場監管部門需核查其服務宣傳的真實性,打擊虛假營銷;金融監管部門應介入調查資金流向,防范資金挪用和非法集資;公安部門需提前研判風險,做好案件偵辦的準備工作,避免風險擴散形成群體性事件。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要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的樸素道理,用商業邏輯判斷項目真偽:任何低于成本的服務承諾必然暗藏陷阱,脫離實體經營的“高回報”本質都是騙局。在選擇康養服務時,應優先核查企業資質,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經營狀況,確認其是否具備養老服務資質和預收費備案;對于“永久有效”“可繼承轉讓”等模糊條款,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勿因小利而投入大額資金。
康養產業的發展初衷是為老年人提供有品質的晚年生活,而非成為非法集資的“遮羞布”。御龍灣模式的出現,既是對康養市場的破壞,也是對民眾財產安全的威脅。唯有監管及時出手、民眾理性防范,才能肅清行業亂象,讓康養產業真正回歸服務本質,為老年群體筑起可靠的“幸福防線”。對于已經參與的會員,建議及時收集合同、繳費憑證等證據,向監管部門投訴舉報,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專稿:徐向陽)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