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王杰仁
實習生丨陳欣
出品丨鰲頭財經
前不久,東鵬飲料遞表港交所,開啟了新一輪上市申請,這是東鵬飲料年內第二次遞表。其首次遞表在6個月前的4月3日,10月3日相關材料失效。
如此緊迫的節奏令人驚訝。
作為手握百億資金的“現金奶牛”,東鵬飲料2024年末貨幣資金達56.53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48.97億元,還坐擁110億元閑置資金理財額度。
在資金如此充裕的情況下,東鵬飲料卻急于赴港募集資金。公司對此的解釋是,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完善產能布局和推進供應鏈升級,加強品牌建設,推進全國化戰略,拓展海外市場業務等。
一邊計劃動用不超過110億元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一邊卻計劃通過港股IPO融資約14.93億元用于海外擴張,這種“邊理財邊融資”的做法引發市場廣泛質疑。
東鵬飲料“不差錢卻要上市”的舉動看似矛盾,實則暗含深意,其并非簡單的融資補充,而是企業在行業轉型期的精密布局,也是圍繞國際化突圍、財務結構優化與股東價值實現的系統性戰略安排。
01
雙財務異常:“不差錢”的上市沖動
在東鵬飲料再次沖刺港股的背后,是一組令人費解的財務數據。
截至2024年末,公司貨幣資金高達56.53億元,算上理財等現金類資產,總額達142.23億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107.37億元,凈利潤23.75億元,同比增長均超過30%。然而,在同一時期,東鵬飲料的短期借款激增至61.28億元,資產負債率攀升至61.86%。
這種“存貸雙高”現象引起了市場關注。表面看,企業似乎陷入了“左手存錢、右手借錢”的低效循環,但若結合港股IPO的市場擴張戰略,便能窺見深層次的資本邏輯。利用“理財保收益、募資緩壓力、股權調結構”的三維操作,本質上是在利率雙軌制市場中的套利布局。
一方面,據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向銀行短期借款暴增至65.51億元,資產負債率也大幅飆升至66%,利息凈支出1.03億元,而僅僅利息凈收入就高達2.6億元。
這種“低息借款+高息理財”的套利組合背后,是企業對資金效率的精細化管理,通過銀行授信獲取低成本資金維持運營彈性,同時將自有資金投入理財獲取額外收益。
另一方面,現金流的“虛胖”與“實缺”形成反差。2025年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17.4億元,相較于2024年下降超20%,而且現金儲備中包含大量經銷商預付款等“被動資金”。港股募資14.93億元雖規模不及理財資金,但能通過權益資本替代債務融資,降低資產負債率,緩解現金流壓力。
再者,股東減持壓力或許是東鵬飲料急于赴港上市的又一重要推手。自2022年限售解禁以來,東鵬股東累計減持超過50億元。其中,第二大股東君正投資作為財務投資者,持股比例從最初的9%下降至1%,累計套現約42億元。
更為引人關注的是,實控人林木勤之子林煜鵬控制的鯤鵬投資在2025年3月14日至5月21日期間,合計減持了1.4%的股份。
這些減持動作無疑透露出股東對公司未來發展的復雜心態。
02
戰略選擇:國際化與多元化的資本鋪路
東鵬飲料的上市決策,本質是為破解增長瓶頸提前儲備“戰略彈藥”。在國內飲料市場增速放緩、自身市占率達26.3%的背景下,國際化與多元化成為必然選擇,而這兩大戰略均需資本市場深度賦能。
國際化布局亟需“資本跳板”。盡管公司2024年營收突破158億元,但海外收入占比不足0.3%。
其東南亞戰略已進入實質落地階段,海南基地定位為面向東南亞的物流樞紐,印尼工廠瞄準當地功能飲料市場,越南子公司專攻下沉渠道。但海外擴張面臨成本壓力,在印尼投資需要2億美元建設本地供應鏈,而且本地化團隊搭建需要大量開支。
港股作為全球資本樞紐,不僅能提供融資支持,更可借助國際投資者網絡對接當地供應鏈資源,這是A股市場難以替代的價值。
東鵬飲料多元化轉型亟待“資金輸血”。長期以來,東鵬飲料依賴能量飲料單一品類,2024年東鵬特飲貢獻133億元營收,占比高達84%。盡管電解質飲料“補水啦”實現280%增速,年收入達14.95億元,但占比仍不足10%,茶飲料、咖啡等新品類尚處培育期。
對比同業,農夫山泉通過20億元研發投入構建起水、茶、功能飲料三大矩陣,東鵬2024年研發費用僅6267萬元,不足銷售費用的3%。港股募資一部分資金將用于新品研發,重點突破無糖能量飲料、植物基功能飲品等方向,試圖通過資本投入縮短品類培育周期。
另外,渠道變革需要“資本賦能”。公司大部分收入依賴線下渠道,國內線上渠道占比不超過3%,渠道結構嚴重錯配。
改造渠道需雙重投入,一是搭建跨境電商團隊與物流體系,二是在東南亞復制“冰柜投放”模式,這種重資產投入難以通過經營性現金流覆蓋,上市募資成為最優解。
03
風險隱憂:戰略激進背后的三重考驗
盡管上市邏輯清晰,但東鵬飲料的雙市場布局仍面臨多重不確定性。
資金效率問題可能引發市場質疑。公司計劃將14.93億元募資用于海外擴張,同期理財資金規模達110億元,遠超募資需求。若海外投入短期內難以見效,可能被質疑“募資必要性不足”。
從數據看,海南基地計劃2027年建成投產,印尼工廠投產周期長,短期內難以貢獻營收,這種“長周期投入+短周期回報”的錯配,可能加劇投資者對資金使用效率的擔憂。
雙市場估值差異可能引發連鎖反應。A股高估值建立在36%營收增速與龍頭稀缺性之上,但港股投資者更關注盈利確定性。如果東鵬飲料H股上市后估值持續低于A股30%以上,可能引發A股股東的“用腳投票”。
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適配風險不容忽視。東南亞市場東鵬特飲的“質價比”策略面臨挑戰,面對在東南亞耕耘數年的紅牛等一眾老對手,東鵬需要在口味和包裝上,滿足本土市場需求,找到有力的合作伙伴開拓市場。
東鵬飲料“不差錢仍上市”的選擇,本質是一場“以資本換時間”的戰略轉換。這場轉換的關鍵,在于能否將資本優勢轉化為戰略優勢。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