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平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人,以非凡的毅力和執著的精神,默默守護著那些承載著民族記憶的古老文化。張海江,便是這樣一位磁山文化的 “草根” 守望者。20 余年來,他扎根磁山文化,用自己的熱愛、汗水與智慧,在這片古老文化的傳承與研究之路上,書寫了一段動人心弦的故事。
文化種子的萌芽
1977 年 3 月,張海江出生于邯鄲武安市磁山鎮西萬年村,這片土地是新石器早期磁山文化同時期的重要發源地。磁山文化遺址距今8000 多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系邯鄲十大文化脈系之首。家鄉濃厚的文化氛圍,如同肥沃的土壤,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熱愛文化藝術的種子。 
學生時代的張海江,就展現出了對文化藝術的濃厚興趣和天賦。他的作文常被語文老師當作范文朗讀,圖畫作業也表現出色,頻繁參展。這些早期的經歷,不僅培養了他的文學和藝術素養,也為他日后在文化研究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個偶然的契機,張海江走進了磁山文化遺址。那一刻,他仿佛穿越時空,與古老的文明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磁山文化深厚的底蘊深深吸引著他,從此,他便與磁山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啟了一段長達 20 余年的文化探索之旅。
探索求知的征程
面對磁山文化研究的重任,張海江雖感到壓力巨大,但他內心懷揣著堅定的信念:“只要不斷學習,就會有進步與發展”。為了深入了解磁山文化,他踏上了艱辛的求知之路。 
他遍尋邯鄲地區乃至石家莊、北京等地的圖書館、檔案館,查閱磁山文化相關文史資料。為了第二天還書,他常常在賓館熬夜到凌晨兩三點,將資料摘錄下來,回去后潛心鉆研。這種對知識的渴望和執著,讓他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磁山文化知識。
在磁山文化研究的道路上,張海江一干就是二十年。二十年來,他參與了 10 余次磁山遺址的考古發掘與調研。在考古現場,他不畏艱辛,認真觀察每一個細節,仔細分析每一件出土文物。他將研究成果整理成論文,在《中國文物報》《中國文化報》《華夏酒報》等眾多權威報刊及網絡媒體上發表。其中,《東亞黍子起源時間延伸到一萬年前》《粟黍植硅體分析與磁山遺址農作物鑒定》等論文,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部分觀點得到了有關文化部門專家的高度認可,為磁山文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與武安市磁山二街老書記申禮成合著的《中華文明源?磁山文化探索與發現》,更是凝聚了他多年的研究心血。這本書集科學性、知識性和史料性于一體,填補了磁山文化研究領域的諸多空白,成為后人了解磁山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被國內多所知名大學圖書館收藏。從一個磁山文化的初學者,成長為引經據典、博古通今的地方史 “土專家”,張海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文化傳播的使者
作為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張海江在多個文化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如農工黨河北省書畫院理事、河北省社會文物學會會員、邯鄲市國學研究會顧問、邯鄲市國學研究會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等。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社會影響力,積極參與磁山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宣傳工作。
在磁山文化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中,張海江全程參與 “磁山文化博物館” 和 “磁山文化遺址保護棚” 的設計,沒日沒夜編寫布展大綱,全身心投入建設工作。2019 年邯鄲市第四屆旅發大會期間,磁山文化博物館進行提升改造,他參與設計,配合展覽公司提供詳實資料,編寫三樓布展大綱。為了完成大綱,他奔波于省谷子研究所、省農林科學院等單位搜集資料,回來后加班加點編輯,反復與專家溝通對接,修改達二十余次,最終建成全國唯一的高標準 “粟黍文化展館”,提升了武安的知名度。 
除了研究與建設工作,張海江還積極推動磁山文化的傳播。他創辦《磁山文化》報,已發行 28 期,通過多種現代化網絡媒體宣傳磁山文化。他作為第一個鄉村學者走進大學講堂,2017 年 10 月 10 日晚,應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郝晉珉教授邀請,為廣大師生作了《磁山文化遺址 —— 中國北方農耕文明探源》的學術報告。他憑借著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對磁山文化的深厚情感,深入淺出地講解,贏得了師生們的陣陣掌聲。郝晉珉教授稱贊他 “草根農民學者撐起大文化”,這無疑是對他多年努力的高度肯定。
堅守傳承的初心
張海江最大的心愿,是把磁山文化早日編入《初中歷史》教科書。在他看來,磁山文化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磁山文化,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二十年來,他通過各種途徑竭盡全力推動此事。
“磁山文化是我一生的摯愛,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去守護它、傳承它。每當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磁山文化,喜愛磁山文化,我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張海江的話語中,充滿了對磁山文化的深情與執著。
如今,張海江依然在磁山文化的研究與傳承道路上堅定前行。他的故事,激勵著更多人關注和熱愛磁山文化,也為這片古老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逐光者,在歷史的長河中,追尋著磁山文化的光芒,讓這顆古老文化的明珠,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