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邯鄲大地涌動著豐收的韻律。近日,粟祖干黃創始人郝波珍懷揣著對文化傳承的熾熱之心,登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車。此行的目的地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他將與研究員呂厚遠展開一場學術交流,也是古老農耕文明與現代科技的深度碰撞,是邯鄲作為“世界粟之源”在新時代的文化覺醒與產業革新。
磁山文化遺址位于邯鄲武安洺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76-1978年的考古發掘中,發掘出88個糧食窖穴,出土的糧食灰化顆粒形態與現代粟粒高度相似,灰象法分析,確認其為人工栽培粟,距今8000年左右。磁山文化遺址被譽為“粟的發祥地”,將中國人工栽培粟的歷史推至新石器時代早期,改寫了世界農業史。2009年,呂厚遠研究員團隊進一步通過植硅體分析等前沿技術進一步證實,磁山先民早在1萬年前后已掌握粟、黍的馴化與儲存技術,其農業文明水平遠超同時代其他地區。
郝波珍作為粟祖干黃傳承人,對磁山文化的理解更為深刻:“磁山遺址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不僅是農具,更是粟作文明的見證。我們的黃酒釀造工藝,正是傳承了磁山先民對谷物的敬畏與智慧。”這種傳承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融入了對土地、自然的深層認知——磁山遺址中發現的碳化核桃等,推翻了“核桃由張騫引入”的傳統認知,印證了邯鄲作為多種農作物馴化中心的地位。
呂厚遠研究員補充道:“磁山文化的研究不僅關乎歷史,更涉及文明起源的命題。磁山先民已能通過窖穴儲糧應對生態環境變化,這種可持續發展理念對現代農業仍有啟示。”他與郝波珍的對話,正是從這些細節切入,將考古發現轉化為文化傳承的生動注腳。
小米,作為磁山文化的核心符號,在邯鄲百姓的生活中延續了萬年。邯鄲常年種植谷子25萬至30萬畝,年產優質小米8萬噸,其“邯鄲小米”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當地農民至今保留著“四次鋤耬”的古法種植傳統,使小米充分吸收土壤礦物質,形成色澤金黃、營養豐富的“黃金米”。
粟祖干黃品牌正是這種傳統的現代演繹。郝波珍介紹道:“我們采用洺河流域的原生粟種加生態種植,結合古法發酵工藝,使黃酒不僅保留了小米的醇厚口感,更濃縮了其健脾和胃、滋陰養血的藥用價值。”現代營養學研究證實,小米富含維生素E(含量是大米的9倍)、鉀、鎂等礦物質,且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是理想的健康食品。
呂厚遠從生態視角進一步闡釋:“小米耐旱、耐瘠薄,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其生態價值愈發凸顯”。郝波珍進一步介紹道:“邯鄲西部丘陵地區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廣小米種植,不僅盤活了撂荒地,更實現了農民增收。”這種“生態+經濟”的雙效模式,正是磁山文化在當代的創新實踐。
郝波珍與呂厚遠的對話,最終指向一個目標:將磁山文化與小米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IP。其藍圖涵蓋多個層面: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小米功能性產品,通過發酵工藝提取小米多酚用于抗氧化保健品,結合基因測序篩選高營養粟種提升產品附加值;依托邯鄲“小米故鄉”的歷史底蘊,打造“履碼星球”國際小米品牌,在觀嶺山投資建設涵蓋生態種植、加工生產、農旅體驗、科普教育等全產業鏈的小米文化產業園;通過考古研學、農耕體驗等形式,重現生態農耕時代的農業場景,讓游客親手參與粟米脫粒、黃酒釀造,感受先民智慧,讓邯鄲萬年粟文化“活”起來。

呂厚遠強調:“磁山文化的價值不僅在于歷史,更在于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來有可能通過環境古DNA研究,復原磁山粟的基因圖譜,為現代種業提供珍貴種質資源。”這種“從歷史中尋找未來”的思路,正是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的完美結合。
正如磁山文化博物館石碑上鐫刻的銘文:“粟作之源,文明之光”,邯鄲正以小米為紐帶,將古老文明的智慧傳遞給世界,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通訊員:張海江)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