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張飛濤
實習生丨程睿
出品丨鰲頭財經
本月,西貝餐飲深陷“預制菜”輿論漩渦,起因是羅永浩發文吐槽西貝菜品多為預制菜且價格高昂,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強硬回應稱門店100%無預制菜并要起訴,還開放廚房自證,卻因媒體曝光的一系列問題陷入更大爭議。
9月15日,西貝通過官方微博發布致歉信,表示對給顧客帶來的困擾和擔憂致以深深歉意。向每一位關注此事提出意見、建議的顧客,致以最誠摯的感謝。
針對消費者最為關心的“預制菜”問題,西貝表示多款產品改為門店現做,整改將在今年10月1日前完成。
因“預制菜”爭議陷入輿論漩渦,疊加業績下滑,其原定于2026年完成的IPO計劃前景黯淡、迷霧重重。
01
“硬剛”羅永浩
“我已連續兩個晚上沒怎么睡。”9月12日,西貝餐飲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賈國龍面色疲憊,公司正遭遇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機。
然而,這場危機本可以避免。
10日,羅永浩在微博上發文,稱他在西貝用餐時發現幾乎全是預制菜,價格高昂,令人不滿。他還呼吁國家推動立法,強制餐廳標明是否使用預制菜。
次日,羅永浩吐槽“西貝是預制菜,貴又惡心”的發言,讓賈國龍“破防”。
當晚,賈國龍公開表示,目前,西貝門店100%沒有一道是預制菜,“羅永浩此言對西貝影響很大,自己又‘罵不過他’,故西貝將走法律程序起訴羅永浩。”
同時,西貝還在全國門店上線所謂“羅永浩菜單”。
對此,羅永浩也不甘示弱,不僅在微博懸賞10萬元公開征集西貝使用預制菜的“真憑實據”,還正面回復起訴一事,稱自己“準備好了”。
為自證清白,西貝宣布,從9月12日起,全國370家門店全部開放廚房,公開原料和工藝,還邀請了大量媒體實地考察。
“餐飲后廚是經不起拿放大鏡看的。”一家連鎖餐飲企業相關負責人向鰲頭財經表示:“這并不是說餐飲企業不守規范,而是難免有或大或小的問題,完全合規,甚至讓大眾滿意幾乎是不可能的。”
果不其然,在媒體的采訪中——
熬制的雞湯沒有雞肉,結果發現是“料包兌制”,被網友調侃是“科技與狠活”;羊前腿的生產日期是9月19日,這不是穿越,而是2024年生產的,網友揶揄“過幾天,這羊腿要過周年祭了”;西蘭花、南瓜泥保質期有兩年,網友戲稱“有錢人正好,可以喝82年的拉菲,還可以吃保質期兩年的西蘭花”、“巧了,我家小朋友兩歲,西蘭花也兩歲”……
北京一家公關公司相關負責人向鰲頭財經表示,賈國龍完全沒有必要和羅永浩“硬剛”,陷入自證清白的陷阱,“賈國龍過于自信預制菜的‘紙面定義’。”
可以肯定的是,在網友的“口誅筆伐”下,賈國龍已經輸了。
02
預制菜之爭
賈國龍為何敢說,西貝門店100%沒有一道是預制菜?
2024年3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中明確,預制菜也稱預制菜肴,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制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腌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簽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不包括主食類食品,如速凍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飯、蓋澆飯、饅頭、糕點、肉夾饃、面包、漢堡、三明治、披薩等。
簡單來說,預制菜就是通過簡單地加熱后,就能直接食用的菜品。
一位食品專家表示:“國家已經劃定了預制菜的范圍。預處理的食品原料并不等同于預制菜,比如清洗后的魚或切塊肉類,它們都不具備‘菜肴’的特征。”
當前,在大眾的眼里,預制菜顯然是個“貶義詞”。
有企業負責人坦言,消費者把連鎖品牌與“預制菜”關聯起來,是一件讓他們覺得緊張的事情。
因為不少消費者對“預制菜”的印象并不好,甚至認為餐廳使用預制菜是在敷衍顧客,給餐廳的食品安全也打上了問號。
一家連鎖餐飲企業相關負責人向鰲頭財經表示:“連鎖餐飲企業為了出餐快,無法完全做到現殺、現洗、現切、現炒,這就給消費者留下了預制菜的印象。”
“我建議,在預制菜和現做菜之間,深化大眾預處理菜的概念,并在店內明確標注。”上述連鎖餐飲企業負責人表示:“這樣可以讓消費者吃得明明白白。”
據了解,西貝自2016年建成中央廚房以來,已形成“中央廚房+區域配送中心+門店”的三級供應鏈體系。
該模式可實現70%食材的標準化處理,包括凈菜切割、醬料分裝、肉類腌制等工序。
西貝到底是不是預制菜,羅永浩也拿出了“鐵證”。
2022年8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華興資本共同對外發布《2022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
報告顯示,頭部連鎖餐飲企業中預制菜使用比例已經較高,其中真功夫、吉野家、西貝、小南國等連鎖餐飲企業預制菜占比高達80%以上。
報告還指出,預制菜是指以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料,配以各種輔料進行預加工(如分切、攪拌、腌制、滾揉、成型、調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經簡單烹飪或加熱后,可作為日常正餐食用。
那么,西貝將原料包“組合”起來,現場炒一炒、烤一烤,是否屬于“簡單烹飪”呢,是否是預制菜呢?目前,各界還存在不小爭論。
03
IPO蒙上陰影
爭論尚無定論,但面對鋪天蓋地的輿論,西貝的業績是實打實在下滑。
賈國龍12日表示:“昨天和前天所有門店加起來,日營業額分別掉了100萬元,今天我估計會掉200萬元到300萬元。”
西貝的營業額或許還會往下掉,公司的IPO前景變得撲朔迷離。
1988年,21歲的賈國龍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和一股子沖勁,在臨河市開設了一家20平方米的小餐館;1995年,賈國龍提出了“不爭第一,我們干什么”的“西貝之魂”,隨著時間的推移,賈國龍的小餐館逐漸走出了臨河市,走向了全國。
2002年,第一家西貝莜面村在北京六里橋開業,隨后迅速擴張至深圳、上海等城市;2003年,其營收突破億元;2014年底,西貝門店數量達到80家;2015年新開53家門店,年營收突破20億元,年增長率超60%。
西貝在2020年和2021年的營收分別為52億元和55億元,與2019年的營收相當。
有業內人士指出,盡管營收保持穩定,但實際利潤卻遠不及2019年的3.8億元。
2022年底,西貝定下了十年目標和三年計劃:2030年實現千億營收,2026年完成IPO、成為市值超千億的上市公司。
2023年,西貝強勢復蘇。賈國龍公布2023年業績稱,年營收超62億元,創歷史新高。
到2024年,西貝已擁有近400家直營店,年營收60億元,單店平均營收達1500萬元,成為中國餐飲界的現象級企業。
西貝帶著爭議一路向前。
2020年,西貝莜面村上海及周邊8個城市的18道外賣菜品漲價1-10元不等,引發消費者強烈譴責。
隨后,賈國龍道歉并承諾恢復原價,同時推出堂食優惠活動才平息風波。
2020年5月,西貝莜面村被消費者控訴強制收取茶位費,每人5元,無論是否喝茶。深圳市場監管局介入后,西貝被要求整改并退還茶位費。
這一事件進一步損害了西貝的品牌聲譽,引發消費者對其收費合理性的質疑。
2020年9月,賈國龍談及“715工作制”(一周工作7天,每天5小時),引發社會爭議,網友指責其違反勞動法。
盡管西貝公關總監澄清,這是員工自主工作狀態的描述,但仍無法消除公眾的質疑,該言論至今仍被部分消費者詬病,給西貝的品牌形象蒙上了陰影。
2021年1月,西貝再度因漲價登上熱搜,網友吐槽其價格越來越貴,服務與價格不對等。
2023年10月,西貝三只蒸餃29元引發熱議。多次漲價事件嚴重影響了西貝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使其面臨巨大的輿論壓力。
如今,西貝能否挺過這場“預制菜”之爭還不好判斷,但其IPO之路必定不會平坦。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