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張飛濤
實習生丨夏路
出品丨鰲頭財經
在嬰幼兒輔食市場前景廣闊的大背景下,行業龍頭英氏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氏”)向北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募資3.34億元沖刺“嬰兒輔食第一股”。
然而,IPO關鍵期,英氏遭遇北交所13項尖銳問詢,代工模式占比超六成、研發投入不足1%、產品質量投訴增多等問題集中浮現,其IPO之路充滿變數。
01
業績增長背后的品質裂痕
英氏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期內實現營收11.32億元,同比增長18.75%;凈利潤1.53億元,同比增長17.77%。
自2022年以來,英氏的業績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營收從2022年的12.96億元穩步增至2024年的19.74億元。其中,嬰幼兒輔食業務作為核心板塊,貢獻了超7成營收,穩穩地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的前列,成為眾多消費者信賴的選擇。
但從長期視角來看,卻隱藏著諸多隱患。2022年、2023年,其營收增速分別達到35.67%、37.35%,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力。
2024年,營收增速卻驟降至12.3%,近乎腰斬。與此同時,營收與凈利潤增速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這無疑暗示著企業的盈利能力或許已經觸頂,后續增長乏力。
業績光鮮背后,質量問題頻發。社交媒體平臺上,多位消費者紛紛反映,購買的未開封米粉產品中出現了“米蟲”、黑色顆粒物等異物,情況令人觸目驚心。
更有甚者,有消費者聲稱孩子食用后出現了身體不適的癥狀,這直接觸碰到了嬰幼兒食品行業最為敏感的神經——食品安全。
面對消費者的質疑,英氏客服“高溫殺菌無蟲存活”的回應,不僅未能平息爭議,反而進一步暴露出其在危機公關方面的短板,無法有效安撫消費者的情緒,解決實際問題。
質量投訴與財報數據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不得不引發市場對英氏增長質量的深度質疑:這種看似快速的增長,是否是以犧牲品質控制為代價換來的?企業的質量保證能力是否已經跟不上其擴張的步伐?
02
代工依賴與研發短板
招股書顯示,英氏超過六成的營收依賴于代工生產。在2024年,委托產品采購金額占比高達55.1%,部分產品更是采用了外包模式。
代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具有優勢,它降低了企業的固定資產投入,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得企業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市場需求。然而,這種模式也帶來了嚴重的弊端,大幅削弱了企業對產品質量的控制力。
公開資料表明,英氏的主要代工廠問題頻出。
遼寧晟麥實業生產的火麻油曾被檢出酸價超標,這一指標超標意味著油脂可能已經發生了變質,對人體健康存在潛在危害。
佛山象尚食品則因排放超標被罰款19萬元,這不僅反映出企業在環保方面的疏忽,也讓人對其生產管理能力和質量把控能力產生懷疑。
北交所問詢函直指代工廠生產安全處罰問題,這無疑凸顯了英氏商業模式的核心弱點——當超過半數的產品生產外包時,企業如何確保代工廠能夠嚴格執行質量標準?又該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以保證產品質量不受影響?
與代工依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氏在研發投入方面嚴重不足。2022年—2024年,研發投入占比始終不足營收的1%;2025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僅為銷售費用的2%,這一比例遠遠低于行業創新企業水平。
盡管2024年研發投入突然增加了近800萬元,但這一舉措被業內視為“為上市沖高的臨時舉措”,難以掩蓋其長期忽視核心技術建設的事實。
研發投入不足直接導致了產品創新能力的薄弱。英氏的產品線雖然品類齊全,涵蓋了多種嬰幼兒輔食產品,但卻缺乏具有技術壁壘的明星產品。
“高鐵”“有機”“無添加”等營銷話術如今已經成為了行業標配,各個品牌都在以此作為賣點,英氏難以憑借這些常規的營銷手段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當競爭對手通過技術創新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產品時,英氏依賴營銷驅動的模式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市場份額可能會被逐漸蠶食。
與此同時,英氏的銷售費用卻持續攀升。2022年—2024年,銷售費用從4.54億元一路增至7.21億元,銷售費用率穩定在35%左右。其中,2024年電商平臺推廣費高達3億元,平臺使用費及傭金1.1億元,兩者合計占銷售費用比例超過一半。
這種“重營銷、輕研發”的策略雖然在短期內能夠拉動銷量,提升品牌知名度,但從長遠來看,卻難以支撐企業的長期競爭力。
03
監管問詢與對賭壓力
2025年7月10日,北交所發出了一份包含13項問題的問詢函,重點關注了英氏的股權結構穩定性、募投項目合理性以及食品安全風險。其中,募投項目必要性遭到了重點質詢。
數據顯示,2024年英氏米粉、紙尿褲產能利用率僅在72.53%—85.73%之間,紙尿片產能利用率更是低至16.79%。在這樣的產能利用情況下,英氏仍然計劃募資擴產,其合理性令人存疑。
更嚴峻的是,英氏與投資方簽署對賭協議,若未能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合格IPO,投資方有權要求股份回購。時間壓力可能導致企業在質量管控與上市進度間失衡,甚至為滿足上市條件而忽視長期健康發展。
面對監管的質疑,英氏多次申請延期回復。8月6日,申請將回復期限延長20個交易日至9月4日。
最新消息顯示,回復時間再次延至9月30日。多番延期反映出公司應對問題的難度較大,也令市場對其治理能力產生了疑慮。
中國嬰幼兒輔食市場2024年規模達559.1億元,2019年—2024年復合年均增長率8.9%,市場潛力巨大。但消費者專業度的提升與監管要求的趨嚴,正倒逼企業重構商業模式。
英氏如今站在了十字路口,需在依賴營銷與代工的路徑和構建自主研發與質量控制體系之間做出抉擇,在追求短期資本回報和著眼長期品牌建設之間找到平衡。
母嬰行業關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產品品質與用戶價值始終是企業立身之本。業內認為,英氏若想實現長期發展,需以用戶為中心,借助資本力量完成品牌重生與模式創新。
IPO困境,或許正是其重新審視自身價值與使命的契機,只有正視問題,積極改進,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