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張飛濤
實習生丨程睿
出品丨鰲頭財經
近日,中公教育(002607.SZ)控股股東李永新及其一致行動人股份質押、凍結及輪候凍結情況嚴重,股份還面臨司法拍賣,公司控制權穩定性岌岌可危。
與此同時,中公教育曾引以為傲的“不過包退”承諾如今卻成泡影,眾多學員遭遇退費難題,退款拖延、政策不合理等情況頻發,引發廣泛關注與質疑,公司正深陷多重困境。
01
質押率達64.78%
中公教育被稱為“公考第一股”,公司自稱是國內領先的就業與再就業服務提供商,專注于為大學生、大學畢業生及各類職業專才等知識型就業人群提供個性化和專業化的就業服務,致力于滿足他們在就業和職業技能提升方面的需求。
11月15日,中公教育發布公告顯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控股股東李永新及其一致行動人累計被質押股份7.07億股,占其所持股份的比例為64.78%,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11.46%;累計被司法凍結及標記股份9.12億股,占其所持股份的比例為83.54%,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14.79%;累計被輪候凍結股份(含本次)3.66億股,占其所持股份的比例為33.36%,占公司總股本的5.94%。
中公教育表示,鑒于控股股東李永新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累計被質押及凍結的比例較高,存在債務負擔較重、資金鏈緊張的情況,若后續未能以其除持有公司股票以外的資產償還債務,則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存在后續被采取司法處置或強制執行等風險,進而影響公司控制權穩定性。
11月14日,中公教育公告稱,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法院在執行申請執行人蔣秀霞與被執行人李永新借款糾紛案的過程中,將于2025年12月8日10時至2025年12月9日10時止(延時除外)在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法院淘寶網司法拍賣網絡平臺上進行公開拍賣李永新名下的4800萬股中公教育股份。
公告顯示,4800萬股起拍價格為正式拍賣開始前20個交易日收盤價平均數的70%乘以總股數(以法院最終掛拍的信息為準)。按照當前股價計算,將被拍賣的股份市值達1.3億元。
個人資料顯示,李永新1976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中公教育創始人。
1999年,李永新畢業于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現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他進入教育培訓行業自主創業。
2001年,李永新涉足公務員培訓領域,第二年起開始借助互聯網進行營銷,構建了中國公務員考試資訊網。
2003年,李永新正式創立中公教育集團。2005年至2010年,他擔任北京中公在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經理。2019年2月起,他又出任中公教育董事長。
2018年,中公教育作價185億元借殼亞夏汽車,成功登陸A股市場。
到了2020年,中公教育營業收入首次超過百億元達112.02億元,凈利潤達23.04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2021年,李永新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807位。2022年,他位列《胡潤全球富豪榜》第697名。
02
負債率達86.35%
然而,從2021年開始,中公教育業績開始“跳水”。
2018年,中公教育借殼上市時,公司實際控制人魯忠芳、李永新母子等人承諾,2018年至2020年,公司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于9.30億元、13億元、16.50億元,合計為38.80億元。最終,公司累計實際凈利潤與累計承諾凈利潤相比,實現率為122.28%。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中公教育業績創下歷史新高。
2021年,中公教育業績大降,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9.12億元,同比下降38.30%;凈利潤虧損23.70億元,同比下降202.83%。
對此,中公教育表示,2021年,教培市場出現較大波動。行業層面,人才招錄培訓行業出現考試周期性波動、需求收縮、學員參培意愿減弱等現象,行業呈現整體收縮跡象,對企業經營穩健性構成了考驗;公司層面,2021年公司在黑龍江、江蘇、陜西、吉林、河南等20余個省份的直營網點和學習中心階段性關停,無法正常開展業務。
此外,由于公司管理團隊對市場形勢的判斷過于樂觀,經營計劃調整不及時,導致退費猛增而成本居高不下,2021年全年退費率相比2020年大幅增長,當期業績出現較大波動。
2022年至2024年,中公教育營業收入分別為48.25億元、30.86億元和26.2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19%、-36.03%和-14.89%;凈利潤分別為-11.01億元、-2.09億元和1.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3.54%、80.98%和187.70%。
由此,2021年至2023年,中公教育連續3年虧損累計達36.81億元。
2024年5月,中公教育被曝出,總部拖欠員工數月薪資,工資僅發到2024年1月份。不僅如此,中公教育不再為總部師資購買差旅機票,需要教師先自行墊付后走報銷流程。
對此,中公教育回應稱,上述相關情況是源于公司近期內部組織架構調整,相應款項發放存在一定時間錯配。
2025年前三季度,中公教育營業收入達16.57億元,同比下降21.09%;凈利潤9196.65萬元,同比下降45.31%。
自2021年四季度末,中公教育資產負債率一直高于80%,甚至一度超過90%。截止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資產負債率達86.35%。
11月13日,中公教育在互動平臺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始終積極推進債務優化工作,目前正通過優化現金流、盤活資產、積極推進業務回款等方式保障到期債務的償付能力。若后續相關事項達到信息披露標準,公司將嚴格按照監管要求及時公告。
03
“不過包退”名存實亡
在公司自救的同時,中公教育卻忽視了客戶的利益。
近期,據湖北媒體報道,武漢市民劉小姐于2024年花費2萬余元報名中公教育“不過包退”培訓班,合同明確約定若考試未通過可退還1.7萬元。
然而,當劉小姐申請退費時,機構卻告知需分17年退還,每年僅退1000元。劉小姐無奈表示:“等拿完這筆錢,我都四十多歲了。”
面對劉小姐反映的情況,中公教育相關工作人員坦言,退費政策調整是因為中公教育資金鏈出現了問題。根據最新的退費政策:2022—2023年學員退款費用在2萬元以上的,一年退一次款,一次退1000元,2萬元以下的則一年退500元,直至退完為止。2024年后的學員改為每年退兩次,每次退10%。
該工作人員表示,“未來能否按比例支付無法保證”,并建議劉小姐采用訴訟的方法解決問題。
據了解,2010年,中公教育創新性地推出“不過包退”的協議班模式,在協議班的助推下,中公教育曾實現了業績和股價的大幅增長。但這種模式在帶來高額營收的同時,也為日后的糾紛埋下了隱患。
江西省媒體報道,上饒市鄱陽縣的林先生反映,2022年,他花費21480元在當地中公教育報名了教師招聘考試培訓班,雙方簽署了沒考過全額退款的協議,可是等到林先生真的要退款的時候,這筆費用退了4年還沒能全部退回。
鰲頭財經發現,僅黑貓投訴上,關于中公教育的投訴就高達13.9萬條,大多數與拖延退費有關。
11月17日,一位消費者投訴稱,其于2024年1月27日同該機構(中公教育)簽訂社工課程培訓協議,“因本人所在區縣沒有招聘崗位需要,本人無法參加社工考試,根據協議相關條款,應退金額3280元,本人于2025年3月起辦理退費,5月提交退費所需材料,8月授課老師說已審核通過等退款,已過45個工作日的退款時限,至今仍未收到退費,授課老師已不接電話,不回消息,中公售后電話也無人接聽。”
一位教育機構相關負責人向鰲頭財經表示,學員基于對中公教育的信任,簽訂合同并支付高額費用,卻未能得到應有的保障,這無疑是對契約精神的公然踐踏。而工作人員“未來能否按比例支付無法保證”的回應,更是讓學員感到無助和絕望,進一步加劇了信任危機。“中公教育在退費問題上的拖延和推諉,已經引發了公眾的強烈不滿和質疑,對其品牌形象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害。”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