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王杰仁
實習生丨汗青
出品丨鰲頭財經
走過17年的“雙11”,在今年完成了一場靜悄悄的價值重構。當全網不再比拼GMV數字,一場圍繞用戶體驗的深度變革正在發生。
“今年的規則簡單多了,領完紅包直接下單,再也不用‘做數學題’”,“AI萬能搜只用描述使用需求就能找到商品,省去了做攻略的麻煩”,“晚上八點半付款、九點多快遞就送貨上門了”。
消費者的心聲,反映出電商平臺正在集體轉型。價格直降的普及終結了延續多年的“湊單算術題”,AI技術的深度應用讓購物決策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即時零售的全面爆發讓“小時達”成為新常態。
2025年的“雙11”,各大電商平臺不再僅僅追求銷售額的突破,而是圍繞用戶體驗、技術賦能和商業模式創新,展開了一場更深層次的較量。
01
告別復雜玩法回歸大促本質
“不做數學題”成為今年“雙11”最主要的變化。
往年大促,消費者們往往需要提前研究滿減規則、計算下單方案、提前訂好搶單鬧鐘,一套流程下來,讓本應輕松愉快的購物過程變成了一場不容有失的“考試”。
今年“雙11”,促銷玩法的簡化成為各個平臺的共識。京東主打“官方直降”,優惠力度低至一折,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帶來低價讓利;拼多多通過“百億補貼”升級、萬人團秒殺和正品保障三大核心策略,構建了一個“低價、高質、可信賴”的購物新生態;天貓、淘寶取消了以往多輪預售與現貨的復雜模式,將核心玩法聚焦為“官方立減”,即消費者無需湊單,購買單件商品即可享受直接減免部分交易金額;快手則是推出了20億寵粉紅包、310元全平臺通用大額消費券、商城官方商品最低七八折、1元秒殺金豆等價格直降活動。
一項覆蓋5000余名消費者的《“雙11”收官消費滿意度調研》顯示,62.9%的消費者認為 “平臺少套路,不背刺消費者,真誠、透明” 是最影響整體滿意度的核心因素,占比遠超其他選項。
這說明,在低價的基礎上,消費者對消費體驗的需求正在日漸攀升。值得慶幸的是,電商平臺洞察到了這一趨勢,通過簡化大促規則,不僅讓消費者有了更舒心的消費體驗,也幫助千萬商家提升了促銷效果和成交轉化。
02
AI全面上崗
今年的“雙11”,AI不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深入購物全流程的實用工具。
AI帶來的第一個變化是消費需求的更深挖掘、消費決策的更快決斷,最終帶來消費行為的更好轉化。
以淘寶天貓為例,其在今年“雙11”期間推出了6款AI導購應用,以滿足不同場景的購物需求。其中,“AI萬能搜”能精準理解復雜語義表述并提供購物攻略;“AI幫我挑”能通過對話引導精準篩選商品……
多種AI導購工具的推出能幫助消費者更精準、更迅速的做出消費決策,從而獲得更好的消費體驗。
AI也為商家降本增效帶來了新動力。同樣以天貓、淘寶為例,其AI美工月均生成2億張圖片/500萬個視頻,商品點擊率提升10%;AI數據分析累計生成超1000萬份報告,獲85%商家好評;AI客服店小蜜5.0幫助商家日均降本2000萬元,GMV增量1912萬元。
京東也不遑多讓,作為京東官方智能客服核心產品,京小智5.0依托自研多AI大模型與多Agent協作架構,實現從“導購”到“主動增長引擎”的關鍵轉型。其覆蓋客服接待、智能導購、客戶質檢的全鏈路能力,已服務超百萬京東商家。
數據顯示,京小智5.0可使商家轉人工率降低28%以上,顯著減少人工介入成本。用戶滿意度提升15%,優化消費端服務體驗。更核心的是售前咨詢轉化率提升37%,直接為商家帶來生意增量。“雙11”期間,京東中小商戶可免費使用大模型客服、導購及流量輔助功能,全線產品購買權益低至3折,精準解決中小商戶“服務成本高、轉化效率低”的痛點。
快手則把AI運用在了流量分配中。具體而言,平臺不再僅以補貼或廣告出價來分發流量,而是用AI來評估商家,讓AI來給商家評級,優先把流量和資源,分給那些能產生“高互動質量、較高復購傾向、強內容匹配度”的商家。
03
即時零售異軍突起
即時零售成為今年“雙11”另一大亮點。淘寶閃購首次全面參與“雙11”,帶來了新用戶電商訂單,重塑了大促的形態與電商的邊界;京東則是將即時零售納入本屆“雙11”促銷范圍,通過推出“秒送好物低至5折”等活動,借助“雙11”流量推動即時零售業務發展。
天貓“雙11”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淘寶閃購帶來的新用戶在“雙11”期間的電商訂單數已突破1億;京東數據則顯示,10月30日20:00至10月31日19:59,京東“雙11”下單用戶數同比增長超117%、訂單量同比增長超125%,由自營秒送倉發出的商品,最快5分鐘可為客戶送達。入庫商品數同比增長超50%,在商品豐富度大幅提升的同時,運營效率依然持續提升,大促期間庫存周轉天數下降至30.9天,降幅超20%。
天貓數據說明,即時零售不僅是外賣市場的補充,還有資格成為電商行業的新增長引擎,其在今年“雙11”已經成為淘天“拉新”的關鍵增量。
京東的數據說明,即時零售履約系統的并入讓電商業務的流轉效率更高,將流量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銷量。
“即時零售積蓄的流量成為了電商訂單的催化劑,而即時零售基礎設施與電商平臺的共用,將‘遠場電商’與‘近場電商’深度融合,讓商品流轉的更快了。”行業分析人士向鰲頭財經表示。
種種變化表明,走過17年的“雙11”,在今年完成了一場靜悄悄地價值重構。各大電商平臺不再執著于GMV的增長,轉而通過提升履約能力、優化消費體驗、強化技術賦能,開啟了一場回歸零售本質的競賽。


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a>


